面對一浪接一浪的蓄意沖擊,管治經驗不足的特區政府雖然秉承了殖民地時代"積極不干預自由市場"的原則,不想在剛剛回歸的時刻便干預市場,但卻面對一個兩難困局,(一)如若任由"外資大鱷"沖擊聯系匯率,總體經濟及社會的利益必然會受到損害。(二)如若與"外資大鱷"對決,保住聯系匯率,經濟及社會的沖擊自然可以減少,但干預市場運作的惡名,必然不脛而走,甚至極有可能招來輿論的強烈批評。歷史告訴我們,在衡量過利害得失后,特區政府選擇了后者,而結果也一如所料。
平心而論,由荒涼細小的漁港到國際性金融中心,香港經濟、社會及金融制度所經歷過的沖擊實在不少。作為自由市場的倡導者及捍衛者,政府的政策不可能一成不變。身處這個信息萬變的全球化資訊年代,世界局勢愈來愈紛陳復雜、變化莫測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既不是單一的例子,也不會是最后的一個,至于如何平衡自由與干預的得失、個人與社會的利益,則是放在特區政府面前的一道重大難題。